银刀驸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叔叔小说www.kelibujiq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西方列强忙于各自在日本的利益,一旦打得不可开交,不再注意中国时,中国就可以趁着这段时间,悄悄地崛起!
孙纲的计划是,先资助日本人军火(外国旧货),想办法挑动日本人在本土掀起反对俄国殖民压迫的“起义”,一步步促使日本动“独立战争”,以俄国人一贯的行事风格,一定会出兵镇压日本人的“反抗”,当俄国人在战场上现大量的外**火时,一定会怀疑是某个“西方国家”在暗中支持日本,如果俄国人再和这个“怀疑对象”直接动手,而这个“怀疑对象”又恰好不是“孤家寡人”一个的话
这个“蝴蝶效应”一旦出现,弄不好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得提前爆也说不准。
当他觉自己想的有些远了时,赶紧将思绪拉了回来。
现在的关键是,德川庆喜并不是笨蛋,他会不会觉自己的意图呢?
不管怎么说,他也已经想好了,如果德川庆喜不答应,他也要想办法将那些“旧军火”以“走私”的形式运进日本,让日本人拖住俄国人的手脚!
出乎他意料的是,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小泽久美居然从日本带回了德川庆喜的回信,只是这封信居然是用“密文”的形式写的。
乍一看,只不过一封很普通的感谢信,但将其中的部分语句按特殊的格式读起来,可就是另一个意思了。
德川庆喜表示对孙纲的“方案”完全“接受”,并希望尽快开始,日本方面将以黄金、珍珠、古玩、瓷器、刀剑及女人等“物品”做为“货款”支付给中国,并希望中国能够提供给日本一些火炮等重型武器。
想到段祺瑞上回捡的那些不太好用的炮,类似的东西其它省也有一些。正好可以处理掉。孙纲也答应了。
不过,对于日本人把“女人”也归到可以用来交换地“物品”一类,可是让孙纲有些感到奇怪。
看样子,日本妇女地社会地位,还不如中国女人呢。
不久,在日本的黄遵宪也托蒋英给孙纲带回了消息,说对日“索偿”一事,日本政府已经同意了北洋方面的关于“以女子偿债”的“提议”。现在正和他商讨“细节”。
这回,轮到孙纲愣住了。
能眼看着自己的女人彻底沦为了可以交易的“商品”,日本的男人们还真是强啊!
“傻了吧?”马知道消息后对孙纲说道,“我看你弄这么多日本女人回来怎么处理。”
听了爱妻的调侃,孙纲不由得一脸苦笑。
他也没想到事情会进行得这么快。
他原以为,日本政府怎么不得推三阻四地几回,再“挥泪”同意,让些个“热血男儿”因此切个腹。然后牌位进个神社什么的。
可没想到,日本人居然就这么“痛快”的就答应了!
难道他堂堂的北洋船政大臣,真要学韦爵爷,开他一个全国“连锁”的“丽春院”、“丽夏院”、“丽秋院”和“丽冬院”不成?
“其实倒也无妨。”刚刚从日本接收鱼雷艇回来的蒋英对马说道,“夫人有所不知,日本各处饥荒甚重。日人听闻此等消息,皆谓彼等女子好福气,可以去我国就食,不至饥馁而死,至有恨不生为女身者。日本青年女子闻之,应征者甚众,无有怨者,而我东省新到之民。独身无家者多有。不若以官府名义贩之于民间,于彼于我。于官于民,皆得两利。”
孙纲听得着实吃惊不小,日本人还真是“人至贱则无敌”啊。
“我可不当这个人贩子,”马的脸红了一下,说道,“干脆让大连海关道来处理好了,听说那位道台程大人可是有名的色中饿鬼,这回不乐昏了头才怪。”
孙纲知道她是在说大连海关道地程尔飞程道台,听说这家伙“自负毒之具”,目前已经娶了十房姨太太,可以一晚上“干”到天亮,第二天仍然“精神抖擞”的去衙门办公,知道的没有不“佩服”的。
蒋英听了北洋船政大臣夫人地这句话,脸上的肌肉一阵**,孙纲能看出来他是在憋笑。
“这事传出去只怕于其官声有损,”孙纲摇头说道,“为官之人最爱惜名声了,他再好这个,恐怕也不敢接手。”孙纲没敢说那家伙体格再好堪比施瓦辛格,也丁不下来,只好在话里用了“曲笔”。
“爱惜个头,那是你力度不够,”马微微一笑,说道,“拿你北洋船政大臣的帖子去不一定好使,可我们商贸集团或者同庆丰地人出面,他肯定答应。”
“那行了,这事就让他来办好了,所得收益可以给大连海关道一份,商贸集团留一份,剩下的作为造舰经费。”孙纲说道,
“好吧好吧,自从嫁了你,我们是什么生意都得做了。”她俏皮地“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的“安慰”自己道,“就权当卖的是肉好了。”
在爱妻的“安排”下,大连海关道的程尔飞程大人“兴高采烈”地接手了这单有些“缺德”的“大生意”,并拍着胸脯向孙纲保证,“日进斗金”,“海军经费从此再无短缺之理”,看着他一副“满有把握”“我办事你放心”的样子,孙纲还真是无语了。
在处理这些事地时候,孙纲地目光仍然紧紧盯着国内。
“百日维新”现在已经不止百日了,“变法”新政的政令还在不断地下达着,平均一天一道,有时候多的一天有四五道,各个方面的都有,让人目不暇接,据北洋军情处收集到的信息了解,各地官员接到谕旨后,“或茫然不知所措,或搁置之,并无举措以应”,好多“新政”仅限于字面上的“公文旅游”,到了基层官员手中常常被束之高阁,能够被实际执行的情况并不多。
可能是自己和梁启的一番恳谈起了一定的作用,梁启回京后不知怎么和康有为说的,康有为上奏光绪皇帝“请开民间言路”,成立“上书处”,允许各级官员和民间百姓向皇帝直接自由上书(皇帝一天不用干别的了,也不怕把皇帝累死?),这个建议很显然的又引来“骂声一片”,又是李鸿章出面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并得到了翁师傅的支持,光绪皇帝最后下诏,“允民间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随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皆可上书,通过本衙门部堂官代传”,至于老百姓直接上书皇帝就算了。
那时候还没有类似于后世的“信访办”一类的机构,就是“信访办”,也不能做到所有老百性的意见都能让最高领导者知道。康有为也不动脑子想想,全国老百姓一人一封信的话,皇宫只怕就得全堆满了,皇帝想要看完,恐怕得下辈子了。
皇帝毕竟也是人,不是电脑。
但想到这个“有限开放言论”在李鸿章和梁启的努力下,毕竟按照自己的设想来了,孙纲还是很高兴的。
这个“维新变法”,也不能说一点成效都没有。
最起码,对“民智”的开启,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其实,康有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弄的这个“维新变法”的最大的成就,其实是在思想宣传方面。
康有为一直以“民智未开”拒绝更深入的改革,在孙纲看来,“民智”的开启须假以时日,倒不如以开启“官智”为主。
大清帝国的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靠的是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吏,尤其是广大下级官吏,他们和广大士绅一样,和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如果能让他们全都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并给他们指明改变的方向,“维新变法”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得多,而且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更大。
而康有为什么事都是寄希望于皇帝一声令下,“乾纲独断”,以为这样就可以“变法”了,未免失之天真。
如果不是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在力挺“维新派”,“维新派”恐怕连一百天都坚持不了。
孙纲现在紧密关注着国内的局势,从江穆齐布置的方向来看,他已经猜出来了这小子想干什么。
只是,他还不能确定,江穆齐为什么那么肯定,朝廷这座“火山”,会一定“喷”呢?
还是江穆齐想“人为”的“制造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