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太后她有点调皮
绕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叔叔小说www.kelibujiq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青婴才将最后一支簪子插在燕玖的头上,外面的声音就噼里啪啦的,看起来动静还挺大的,她赶紧跑出去看,一看真的不妙,太子真的被翎童打出来了,然后霍辛肯定不能坐视不管,然后现在他么三个已经打成了一团,她赶紧拦住他们:
“不准跳上树,承受不住你们三个人的重量!”
最无语的是霍辛,那可是他的太子啊,燕玖竟然一点都不担心太子反而去关心她的树,他没听错吧?但是他们很听话的飞上了屋顶,在屋顶上踩了几个窟窿,掉了几块瓦到地上摔碎了,燕玖忽然感觉有点头疼。
青婴就着急多了,跺着脚:“太子别打了,翎童你住手……霍辛你掺和什么劲,都给我下来。”
他们三人完全没听见。
燕玖呼了口气,拍拍青婴的肩膀,深沉的说:“没事,我们出门溜达溜达,等他们打累了就停手了。”说罢就要走,又回头给他们吼了一句:“这些瓦可都是西沅的贡品,打完之后照价赔!一个都逃不掉。”
然后,霍辛就停了下来,看了燕玖一眼。因为皇家的东西,他一个太子府的护卫,恐怕赔不起,算不算工费呢?万一太子不给他报销呢?他不能冒险,因为他没钱。
再然后,翎童也停了下来,太子一个人自然就打不下去了,三个人站在屋顶上有些尴尬。
进了宫,燕玖将这个事告诉了太后,她笑得前俯后仰,指着太子温柔地责备:“这么大了这么还打成这样?还是跟一个孩子。”
太子说:“是他自己二话不说就冲过来,而且,霏儿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不留余地的对手了。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太子身份,就算真的打起来,还真没几个人敢动真格,多没劲啊!”
太后渐渐收住了笑意,回头看燕玖,眨巴眨巴的大眼睛,面容清秀,真的挺可爱的,说:“玖儿,听说你在落雁山和那个马鞍山之间,弄了一个滑索还是什么的东西,比那个你说的什么童的轻功还快?是真的吗?”
燕玖点点头。
太后说:“哀家也想去试试。”
燕玖默默和太子相互看了彼此一眼,都觉得事情好像不是很妙。她用手肘推了太子一下,让他劝劝太后,毕竟滑索这个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冒险性的,她可不能保证太后心脏能不能承受,万一出了什么事,她和燕宏虞加起来二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李霏赶紧说:“皇奶奶,这个再说吧,今天你叫玖儿过来不是要给她什么东西吗?”
“哦对!”太后忽然想起了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将刚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叫嬷嬷抱了一套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过来,道:“来玖儿,过两天就是哀家的寿辰了,哀家可吩咐人给你做了新衣服,到时候你就站在哀家左边,然后霏儿你就站在哀家的右边。哀家都想好了,然后哀家就将你们的手握在了一起,自己一个人走到前面去,既有了阵势,又深藏功与名……”
“太后想法极好……”燕玖尴尬地朝太子挤了个笑脸,一边说:“不过太后,自古男左女右,玖儿好像应该要站在你的右边。”
“有道理!”太后吩咐嬷嬷,道:“你且记一下,到时候记得提醒哀家,别叫哀家到时候失了礼。”
“是。”嬷嬷退了下去。
太后将衣服抱给了燕玖,满是喜爱地摸了摸上面的料子,拿着一小块指给燕玖看,说:“这是漠北的商人从昆仑取来的天蚕丝做成的布,料子真是又软又好看,哀家就叫人给你做成衣服,你快去试试看合不合身。”
“好!”燕玖虽然不识货,但别人给自己做新衣服的感觉这么好!她可不是那种会拒绝别人好意的人,抱起衣服在宫女的指引下往后殿走去。
后殿的后面,是一片很大的枫林,微微的阳光透过嫩绿的新叶斑驳投射到地面上,裙子蹭在草地上磨出一缕丝丝的声音,还夹杂着一点淡淡的枫叶香。
燕玖在走廊痴迷地看了枫林一会儿,抱着衣服的小宫女却“呀”的一声叫起来:“不好,腰带好像掉了,奴婢回去寻一寻,姑娘且在这里稍等片刻。”
得到允诺,小宫女撵着小碎步往回跑,燕玖便一个人踱进了林子,循着小径走了一会儿,便是一个小池子,池子周围都是枫树,她能够想象秋天的时候,这里到处一片红色该是什么样的景色。燕宏虞告诉她,那是先帝为太后种下的,因为那绚烂的红,如当年太后随先帝征战四海的时候一般壮烈。
万物复苏的时景,静谧又祥和,却不知何处飘来的梨花瓣。
她回头一瞥,花瓣落在她的手心里,一缕琴音落定。
林子里有人。
缥缈而又捉摸不定的琴音,伴随着她踏在青草上的细语,仿佛走在很深很深看不到边界的国度里,无法回头。
难以抗拒的感觉啊!
她在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了在空地上闲坐的一缕紫色,与这林间嫩绿格格不入的紫色,那白皙的长指一勾,发出的琴音惊落了一只飞鸟,掉在了他的琴弦上。
他轻轻捧起小鸟起身,燕玖才看到,那是一张极致精美的五官,眼底流露出的冷意将他衬得高贵而遥远。低眉往这里瞥了一眼,又无所谓的瞥开了去,消失在树林里。
仿佛,她刚刚看到的一切,只是一个梦。
“姑娘。”身后有人轻轻拍了她的肩膀,是刚才的小宫女。
“我们回去吧。”她边走边说,随口问了问:“姐姐可有看到刚才那名紫衣男子?”
“看到了呀。”小宫女忽然两颊绯红,语色轻缓,道:“姑娘不记得了吗?他是太后的客卿郑琴缺郑大家。”
“郑大家?”燕玖知道,这古代人,担得起“大家”这个名号的,都是佼佼之辈,大多是在文学上和艺术上有造诣的人,一般人不会这么自称,而能让太后都称他为“大家”的,应该不是一个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