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非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叔叔小说www.kelibujiq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容易,最简单的办法自然就是替换。比如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里面采摘松茸是夏季才有的活动,错过了季节没能拍到,就选择其他的收获活动替换上去。反正当时立项的时候正好赶上晚秋,不管是远洋捕捞还是查干湖冬捕,这些原本是为第二季准备的素材,完全可以替换到第一季里面。还有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这一集里面潜水捞拾海胆、泼水浇灌芋头、高原收获青稞、楼顶种植蔬菜都因为季节的原因没能拍摄到,留作明年夏季的主要工作来完成。而且这一季里面涉及到收获的故事主要就是这首尾两集,替换起来也算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但这样做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会让收获的过程和镜头显得干瘪,没有照顾到幅员辽阔的整个中国,也没有办法展现四季不同的收获。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完全推到自己心中的那些成品的形象,全部重头来过。重新编写整部纪录片的主线,用现在的镜头素材在保持原来节目核心不变的情况下重新编辑和整理,抛弃掉固有的轨道,重新规划制作这部纪录片。但这个办法就会显得非常的繁琐复杂,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纪录片的失败。毕竟自己不是另一个世界的陈晓卿,对于这部纪录片自己也就是理解的稍微深刻一点点,想要重新规划恐怕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和汗水。
另一方面,自己好死不死答应了王丽华和央视合作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提议。如果天极是唯一的制作方,那可以先把计划放缓一些,等明年拍过所有计划中的素材之后再开始制作。或者时间拖久一些,哪怕是重头来过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现在不允许了,央视不会同意明年这时候才开始制作这部纪录片,也不会答应把制作的时间拖到春节之后。毕竟另一个世界的这部纪录片第一季的制作花了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己也就是在素材的选择上面稍微占点儿便宜,其他的工作不一定有人家做得那么好。
唉,现在吞下的泪就是当年吹过的牛啊!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使用替换的法子。不过在素材安排上必须下些功夫,必须要人为制造一些错位和交叉,才能避免镜头在某一片区域、某一个时间节点停留得过长。如此一来,解说词也要有一定的修改,毕竟同样的故事讲述的却不是同一个主题。但即使是这样,工程量也比推倒重建要好得多。说白了,就是镜头剪切粘贴的事儿,从第二季中借用一部分素材补充到第一季中。
苏钺并没有直接开始剪辑的工作。毕竟和王丽华说好了,这个节目已经不是天极一家的任务了。他现在能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素材,按照既定的每一集的主题,给每一个镜头安排好合适的位置。而且这还不是最终剪辑需要的提纲,必须让央视那边来人沟通交流、双方都认可之后才能确定下来。至于解说词,苏钺也只打算找几个自己熟悉的片段和故事搬运一下,毕竟自己不是做文字工作的,把那个风格确定下来,央视应该有专门的人才来解决这个麻烦。想必出了刘波的事情之后,央视应该汲取教训了。
素材太多,苏钺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才弄好剪辑的初步提纲。然后打电话给王丽华。王丽华还有些惊诧,原本以为上次沟通过之后苏钺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抽出手来弄这个事情,没想到几天的功夫就开始准备了。
说好了第二天双方就在央视碰头商讨后期制作的事情,苏钺也提前粗剪了几个片段出来。首要的选择的自然是厨房里面厨师烹饪的过程。菜刀在案板上敲出有韵律的节奏、滚油碰到新鲜的食材时发出“刺啦啦”的爆香……熟练的颠勺、烈火在锅子里面翻滚,行云流水之间,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出现在镜头前……这样的镜头是这部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想来应该能吸引央视来人的注意。不过精彩的烹饪过程毕竟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在这个精彩的片段之前,是所用的食材收获采摘的场景和市场里面售卖的场景。而跟在这个酒店厨房的镜头之后的片段,则是同一种食材在夜市、大排档、家庭厨房里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剪完之后苏钺大体看了看,觉得只要配上背景乐和解说,完全可以当成现成的成品片段来用,心里也多少有些自得起来。
第二天在公司露了个面,带齐需要的东西,苏钺便驱车去了央视大楼。王丽华已经在纪录片频道所在的楼层等着了。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说是天极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制作,但实际上苏钺还真没见过纪录频道的领导,从开始立项到拍摄的过程,苏钺都是和王丽华联系。当时代表央视签约的倒是纪录频道的总监韦滨,但那时候苏钺和郭婧还停留在洛杉矶,天极这边的签约人是刘田。所以这次还是苏钺第一次见到韦滨这个人。
王丽华给两个人做了介绍,两人客气了几句,就去了纪录频道的会议室。几句话的功夫,苏钺就发现韦滨这个人有点儿“官僚”,说话倒是客气,但眼睛总是时不时地往下瞟,不知道是走神还是没把自己放在心上。
会议室里,王丽华作为联络人主持了会议。韦滨先是发表了一大段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苏钺的策划是国内纪录片制作的里程碑,同时要求所有参与这部纪录片制作的央视员工要紧紧围绕“一个主线、两个要点、三个层次”认真工作,努力把这部纪录片做成精品,把这部纪录片打造成为央视纪录频道的经典作品。
苏钺对韦滨的讲话不太感冒,关于什么“主线”、“要点”、“层次”之类的东西也有些嗤之以鼻——这估计也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剪切粘贴来的。不过看这位韦总监一本正经的样子,苏钺也知道央视这样的单位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工作形式,自然也不好说什么。打着瞌睡等韦滨好不容易讲完了,王丽华就请苏钺为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做一个计划。
“刚才韦总监的讲话很贴切。”苏钺捏着鼻子称赞了一句,韦滨就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哼”声,端起大茶杯喝了一口。
“这部纪录片的原始策划案大家应该已经看过了。”苏钺继续道,“按照天极和央视的制作计划,现在就开始进行后期的制作。当然,有一部分素材和镜头还没有返回,甚至还没有拍摄,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更加辛苦一些。现在主要的工作有这么几个,第一,剪辑。我已经按照策划制作了初步的剪辑提纲,大家可以看一下。”
王丽华的助理就过来接过苏钺准备好的文件,一一分发下去。
“第二个问题,就是撰写解说词。这个工作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主要的风格我已经确定了,许多镜头素材的文字说明也很充分,这一点需要几位文笔比较好的同志来分工完成。”
“第三个问题是配乐。这个大家不用担心,所有的背景音乐将由我谱写,演奏和录音的工作也交给天极完成。”
“第四个问题是配音解说。这一点王总监已经提前帮忙联系了我们央视的著名主播李力洪老师帮忙,也不需要大家操心。”
“所以现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先讨论一下这份剪辑提纲,看一看是不是合适。提纲确定之后,就开始剪辑的工作。我这里粗剪了一个小的片段,算是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成品的心理预期。当然,只有视频,没有配乐和解说,大家可以看一看。”
苏钺拿了个U盘出来,就有人主动打开会议室的投影仪,拉上窗帘关掉灯,开始播放苏钺剪辑出来的片段。
水洼,淤泥,穿着胶衣长靴的人群,被拉着在水面上滑行的木排。淤泥上面露出黑褐色的干枯茎秆,间或有黑色的枯叶顶在细长的茎秆上面。镜头对准了一艘小小的木筏,旁边两个满身泥污的人。会议室的小音箱中有交谈声、水声、笑声……弯腰,费力地从淤泥中掏出长长的一条同样裹着淤泥的东西。这个过程重复了几次,然后就看到清水冲洗之后,裹着污泥的长条物体露出雪白的颜色。
“哦,藕!”会议室里面有人低声说道。
镜头一转,场景换到了一处熙熙攘攘的市场里面,音箱里面传出的声音也噪杂起来。镜头从一个个摊位上移动过去,最终对准了堆放着的雪白的莲藕,一只手伸过来,拿起了最上面的一根。
镜头再转,一个身着考究的中年人从镜头前走过,推门进了一个房间。等摄像机跟进去的时候,他正从衣架上取下一件雪白的厨师服。
镜头进入了一间很大的厨房。雪白的莲藕从水池中被捞出,摆放在案板上。案板上还有一根葱、一块姜。刚才看到的那位厨师走过来,拿起菜刀,有节奏的声音响了起来……等到那盘点缀着金黄的姜末和淡绿色葱段的藕片被装在盘子里的时候,会议室里发出了一阵咽口水的声音。
镜头再转,声音便又开始嘈杂起来,该是一个夜市。炭烧的小锅端上桌,里面咕嘟咕嘟炖着藕段、排骨……一双筷子伸了进来,夹起里面的东西,放进了嘴里……
片段的最后,一处灯光有些昏暗的工棚。一开始看到的两个挖藕的人坐在简陋的床铺上,周围不时响起听不太明白的方言交谈和笑语。一个简陋的煤炉上放着一口锅,里面的藕和其他的食物升腾起一阵白色的雾气。片段的最后,挖藕人将一块藕填进了嘴里,咀嚼了两下,脸上露出了笑容。
片段放完了,会议室里却一时陷入了寂静。苏钺起身拉开窗帘,原本昏暗的室内忽然明亮了起来。
一群人也似乎从睡梦中被惊醒,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
“咳咳。”苏钺轻咳了两声,等稍微安静了一些,便道:“这就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设想。挖藕人、厨师、食客。土地、劳动者、食用者。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镜头自然就是高级厨师烹饪美味佳肴的镜头,但最应该关注的地方却应该是人与土地之间、人与食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联系。藕从淤泥中被辛苦采掘出,高级厨师使用它、夜市的老板同样使用它,高级酒店的顾客品尝它、寻常百姓也会食用它。一节藕,就把这些人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需要表达的一部分的东西。”